地方……”
小姑娘安顿好,祝青君却又悄悄吩咐:“来两个人,盯一盯这几个孩子。如果没有破绽,把小的往后面送,把这个大的留下来带路。”
“是。”
“等四娘过来了,咱们就走。”
“咱们的伤药不多了。”
“知道了,去问一问姥,她不会不管的。”
“是。”
……——
祝青君安心往前突,背后有祝缨她十分的安心,祝缨也安心驻扎在甘县。有她坐镇,甘县与以往相比,又是另一种景象,粮草物资周转顺畅,不断有人得到了土地。祝缨又留意,于甘县中再选出机警可用之人加以栽培。
临近秋收,祝缨又主持秋收事宜,祝青君粮草无忧、兵源也很充足,她与苏喆等人暂停休整,林风、路丹青又被调到前线戒备。
祝缨下令:“只许警戒骚扰、不许进攻,先保秋收!秋收过后,有仗给你们打。”
二人乖巧领命,领兵一路往前,才发现祝青君已经将边界往西推进了数百里,祝缨又新设了四个县!蒋婉等人只还没有“县令”的名份,祝炼只还没有“刺史”的头衔,实则已经草草搭建了一个框架。
二人眼热不已。
另一厢,祝缨接到了赵苏的信——顾同等人回来了,正在赵苏家。他们求见祝缨。
外人
祝青叶抻着脖子看那张信纸,这是早期祝县府中随从的一个恶习——没大没小——随从与主官之间更像是家人。祝缨想看内容,也要随从们老实递上来才行。随从们,尤其是住在祝家的女孩子们,时常会看到一些消息。
终于,在胡师姐目光的“放行”之下,祝青叶看到了信函。
可惜这信上写的内容太多,赵苏的楷书极好,字写得很密,祝青叶只看清了零星的几个字,无法很快猜出全貌,更无法推理出接下来的行为。
祝缨则是将公文看得清楚,她微微皱眉。
这又干系到“兴兵”的安排了,凡“兴兵”都与“征发劳役”是一个逻辑,当其兴时,朝廷都要考虑到“农时”。只要脑子里还装一点“百姓”,都要想法设法地避开“春耕、秋收”,以免对生计造成影响。至于战争拖得太久,经年累月、啥啥都耽误的了,那也就只能认了。但是凡兴兵之初,都是不愿意耽误事情的。
谁家都是这样。梧州西进,自春耕未完始,历经数月,虽然有不小的进展,但是该考虑秋收的安排了。祝缨之前那个“迁徙”的安排,也要与农时相配合。因此希望祝缨考虑一下回来一趟,做一个全局的调整安排。
接着,赵苏的信里写了顾同等人的现状——官职是没了,还顶着罢官的处分,看起来十分的狼狈。同时,赵苏也在信里不客气地写了自己的看法:咱们梧州又不是没有人了,您有那个力气,扶植一下忠于自己人,可比栽培顾同等人好太多了!
赵苏的信写得很长,中心思想祝缨是看明白了——咱们这梧州,不太好让他们来插手吧?
祝缨轻轻地叹了一口气,胡师姐近来神经绷得很紧,忙问:“大人,怎么了?”
祝缨道:“看来我得回去一趟了。”
祝缨一句话说完,胡师姐突然没了声音,祝缨扭头看向她,问道:“你觉得不合适?”
胡师姐的脸上现出一种奇怪的神色,道:“那……这里,怎么办呢?都指望您呢。”说完,又看向了祝缨。
一眼,看得祝缨毛骨悚然!
都指望她?
要是她死了呢?那接下来呢?是不是就……
她可不愿意让梧州的这些人,变得像信中写的顾同等人那样,自己一离开,这些人就失了依据,将事业、人生弄得一团糟。顾同等人家中是士绅,回来依旧是“南士”,女孩子们,将来如何?
祝缨抖了抖身体,口上却对胡师姐柔声道:“没事的,我都安排好了。”
胡师姐变得安心,祝缨的心思转了好几转,然而等到她下令的时候又是一派的“稳如泰山”了。
赵苏的建议有理,是该安排下一程的事了。同时,“南士”求见,是必要见的。
祝缨道:“出来许久,也是时候回家看一看了。”
她等到祝青君等人又有捷报传出之时,掐准了秋收的点儿,下令祝青君等人“暂时收缩,以待丰收”,然后便匆匆赶回了山城。
……——
祝缨回到山城,城内的街道两侧不时有人与她打招呼,也有胆子大的人问道:“姥,我男人几时回来?”
这个时间祝缨是无法保证的,她问了妇人丈夫的名字、服役的时间,给一个“过了年他们就轮回来了”的大致说法而已。
山城里,居民似乎已经适应了紧张的生活,脸上的怨气少了许多,焦虑的表情仍然有一些,却也在“多分田地”的安排下减轻了。高兴的情绪占了上风。
祝缨人未回府,已收获了许多的问侯,人们说一句:“天幸姥平安健康”,下一句就要嘀咕:“接下来
耽美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