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头周先生谢过了周老爷,拿着十两银子回家。王氏先是一惊银子怎么这多,又是一喜家里正是缺钱,最后害怕起来,慌忙问丈夫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?怎么突然拿了这么多银子回来?自家丈夫一个穷秀才,做什么能一下得了十两银子,如果是不义之财,恐怕惹祸上身。周先生忙将县里周老爷致仕回乡,自己代人写拜帖,蒙周老爷青眼,保举去西北经略大人帐下做幕僚的事情合盘托出。
王氏一听先是一惊,又是一喜,接着大哭了起来。惊的是实在事出突然;喜的是丈夫一直科举不顺,终于千里马遇伯乐,能一展鸿图之志。但是细想西北离溧水县隔了千山万水,十日后丈夫这一去,一家人何时才能团圆,所以大哭起来。
周先生看妻子哭泣心里也是伤心不已,五个女儿听到母亲哭泣,都围拢过来,听说父亲要去西北,也一起哭起来。一家人哭做一团,忍不住想着如果经略大人不在西北,就在南直隶省躲好。南直隶省当然也有许多大人需要许多幕僚,但是江南地区历来才子辈出,遍地都是郁郁不得志的秀才、举人,做幕僚的机会根本轮不到应天府溧水县的周正秀才。正因为西北偏远人才难寻,又机缘巧合,才让周先生有了这个机会。
王氏伤心归伤心,还是开始为丈夫置办起行李。周老爷赠送的十两银子,一部分先还清了布店粮店的欠账,又想起西北寒冷,慌慌忙忙给丈夫做了新棉袄棉鞋。带着五个女儿收拾来收拾去,这也要带那也要带,这也担心那也担心,恨不得把家都搬空给丈夫背在背上带走。
周先生也舍不得妻子女儿,自己离家千里,下次家人团圆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。妻子留在家里,一人照顾五个女儿也是艰难,便想着不如把妻女也都带着去西北。于是把想法给妻子说了,王氏一听连连点头,问五个女儿,也都说愿意跟着父亲。
主意定下,周先生喜的是不用骨肉分离,愁的是路费不够。虽然蒙周老爷赠了十两银子川资,自己一人去是十分富裕的。先还了家中赊账后,就有些局促了,但也可勉强成行。如果再向周老爷开口,哪怕周老爷仁义豪爽愿意再给一笔钱,自己一旦开口,也难免叫周老爷看轻了。所以打算把家里祖传的几亩薄田卖了筹措路费,好带着全家一起去西北。
听闻周先生要远行西北,作为好友的谢老秀才自然要来送行,陆氏也准备了些礼物让孙守义随着主人一起送到周家。两位秀才说了些闲话后,周先生便向好友打听最近可有人想买地。谢老秀才忙问:“怎么突然要卖祖产?”
周先生便说了自己打算带着家眷一同去西北,路费紧张,所以想赶紧卖了田地,不能误了和周老爷的十日之期。
谢老秀才略一思考便劝阻好友,周家的田地是薄田,又是急卖,十有八九买不上好价,甚至不一定能够去西北的路费。可是周先生实在身无长物,除了卖掉这祖传下来四亩多不到五亩薄田,他实在不知去何处凑到银子。
谢老秀才见好友实在窘迫,便答应自己来帮周先生卖地,先把卖地所得交给周先生,等找到好买主自己再收下银子。于是两人签下文书,由谢远为周正代卖田地。
次日谢老秀才便拿来二十两银子给周先生。周先生知道自家田地远远不值二十两银子,最上等田地也不过四五两一亩,自己家田地不过是下等薄田。谢老秀才故意用高价买了自家薄田,本来就是要帮自己一把。
有钱的快乐
当年蒙谢老秀才帮忙周先生才能顺利携妻带女前往西北奔前程,如今得周先生牵线谢凡得了一门好亲事。亲事定下,谢老秀才将周先生祖产物归原主,更是全了两人一番情义。人生在世,多行好事,广结善缘,总是对的。
又到新一年,县里照例发下告示要开县试,陆平恭今年终于考过了县试,没有辜负自己一番辛苦,也没辜负周先生多年教导。而去年一同参加县试的蒋云却已放弃学业。
原来他家中早已给他娶妻,刚好他妻子冬日里才生了个儿子。既为人父,总要有些进项才好糊口养家,所以回家随着父兄一同经营家中产业。
县里放榜后周先生带着陆家兄弟两人到应天府准备府试,和去年一样,三人也借住张家小院里。谢凡和李宁见到陆家兄弟两位同龄伙伴都十分欢喜,见周先生也一道来了不免有些紧张,担心周先生来了大家不好肆意玩耍。
可是周先生却一改往日严肃古板,反而十分随和。除了给陆家兄弟留下数十道题目,圈点了些功课,其余便不管了。不光由着谢凡和李宁,也任由陆家兄弟去城里玩耍。
周先生平日里并不拘束四位年轻人,陆家兄弟却也没有外出游玩,整日里都只在房中用功读书。相比之下,谢凡和李宁反而显得自由散漫了,他们本想着陆家兄弟来了四人作伴,也找些乐子。
现在见陆家兄弟一本正经,两人也只好把平日散漫都收敛了起来。
等到陆家兄弟考完府试,出来都把文章默了出来,一齐叫周先生看了。周先生读了连连点头,说两人都能取中童生。
尤其夸奖了陆平恭,连说他学问长进许多
耽美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