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力,都买不起一个。
&esp;&esp;真不是一般人家能消费得起的。
&esp;&esp;所以,买钟表成了实力的象征,成了一件非常光荣,又值得炫耀的事情。
&esp;&esp;每一个能买得起的家庭,都会被大家羡慕。
&esp;&esp;其实相比于钟表赚钱,更让陈景恪高兴的,是钟表提升了大家的时间观念。
&esp;&esp;以前约见面时间,大家都会说一个较为笼统的时间。
&esp;&esp;比如,上午见面,或者下午见面,很少会具体到几时几刻。
&esp;&esp;然后就会出现一个情况,有人一大早就去了,有人半晌午才去。
&esp;&esp;非常的不方便,还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。
&esp;&esp;不是他们不想约更具体的时间,而是缺少便捷、准确的计时工具。
&esp;&esp;钟表的出现,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&esp;&esp;潜移默化中,强化了大家的时间观念。
&esp;&esp;当然,现在也只是刚出现这个苗头。
&esp;&esp;真正要让全民强化时间观念,还需要钟表进一步普及,甚至要等到更加方便的怀表手表出现。
&esp;&esp;但至少,大明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。
&esp;&esp;刚走出没多远,又见到几个十一二岁的小孩,脖子上挂着一个布口袋,口袋里装着厚厚的报纸。
&esp;&esp;“卖报……卖报……翰林院主编的大明周报……”
&esp;&esp;“郎君、娘子买一份吧,十一文钱一份……”
&esp;&esp;陈景恪驻足观看,这一幕陌生又熟悉。
&esp;&esp;陌生是因为他上辈子也没有亲眼见过报童,熟悉是因为影视剧里经常看到。
&esp;&esp;大明周报第一期终于发行,报童卖报也是陈景恪提出的建议。
&esp;&esp;尽管大明采用了很多惠民政策,可大多数家庭依然处于贫困线以下。
&esp;&esp;雇佣一些贫困家庭的少年卖报,能增加销量,还能为贫困家庭创收。
&esp;&esp;十文钱批发给报童,他们十一文钱卖出去,一份赚一文钱。
&esp;&esp;当然,如果买报纸的人不嫌麻烦,可以去当地的报纸网点购买,十文钱一份。
&esp;&esp;对报纸有需求的人,大多不会在乎这一文钱。
&esp;&esp;所以,这是个不错的生意。
&esp;&esp;只是报纸毕竟是新鲜事物,根本就没有人理会他们。
&esp;&esp;半天一份都没有卖出去。
&esp;&esp;陈景恪走上前去,拿出一张十文的宝钞和一文铜钱:
&esp;&esp;“给我来一份。”
&esp;&esp;一名报童兴奋的拿出报纸递过来:“谢谢郎君,祝您金榜题名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心下莞尔,这小子很机灵啊。
&esp;&esp;他将报纸卷起来拿在手里,说道:“卖出去几份了?”
&esp;&esp;那少年有些丧气的说道:“您是第一个买的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有些疑惑,又问道:“你们出来多久了?”
&esp;&esp;那少年回道:“大早上就出来了……”
&esp;&esp;洛阳虽是国都,也有穷人的。
&esp;&esp;而且作为大城市,穷人穷的更彻底。
&esp;&esp;均田制推行以来,乡下的百姓都分到了田。
&esp;&esp;只要肯劳作,多多少少都能有口饭吃。
&esp;&esp;大城市不一样,这里的穷人是真正的无产者,穷的荡气回肠。
&esp;&esp;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,听说朝廷招人卖报纸,一份能赚一文钱。
&esp;&esp;关键是,可以先拿报纸,卖出去之后再结账。
&esp;&esp;这种约等于没有成本净赚钱的好事儿怎么能错过,各家都纷纷将孩子送了过来。
&esp;&esp;这些孩子也算是怀揣梦想而来。
&esp;&esp;毕竟,一天就算只卖出去份,都够一家子口吃一顿饭了。
&esp;&esp;能卖出去十份,赚的钱就能和父亲一天薪酬平齐了。
&esp;&esp;然而,现实狠狠的给他们浇了一盆冷水。
&esp;&esp;从早上到现在,也就只有陈
耽美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