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“你说。”商溯道。
&esp;&esp;赵素尘道:“悯儿随那敛雨客周游列国,是为了结盟事宜,他们尽了自己的一份力,我们也得出力才是。悯儿打算先去翟国再去赵国,不如我武国派出使团,先到郑国,再去宋国……如何?”
&esp;&esp;商溯笑笑,“咱们又想到一块儿去了。”
&esp;&esp;他从桌案上一抽,拿出一卷轴示意赵素尘打开读。
&esp;&esp;卷轴徐徐展开,其上书写的王令映入眼帘,正是武王商溯刚拟好的使节任命书,字已写好,可该写姓名官职的地方还是空白。
&esp;&esp;“依你看,谁来当这个说客合适?”商溯道,“身份不宜太低,否则无法彰显我武国的诚意和决心,又得有才干。”
&esp;&esp;赵素尘思量片刻,“本想说我亲自出使,各国也不乏丞相出使的先例,可武国内政我不好全部抽身,这一去就要数月不回……不如从宗室挑选,我记得二哥有几位亲戚还算有才干。”
&esp;&esp;商溯沉吟:“那就……让商珩去吧。”
&esp;&esp;第164章
&esp;&esp;翟国境内永灵山支脉。
&esp;&esp;崎岖蜿蜒的山路盘踞在群山间, 人们挑着扁担木料沿山路前进。从上向下望,数不清到底有多少人,细蒙蒙的雨幕模糊了他们的身影, 他们成群结队缓慢爬行,像一条踽踽蠕动的蚯蚓。
&esp;&esp;敛雨客立在山顶看了半晌,足尖一点化作残影飞掠而下, 几个起落便来到了山路附近。
&esp;&esp;挑扁担的人群中男女老幼都有,力壮者背负木料, 其余人则挑着扁担,几人合力运送货物。因山路太陡峭, 无法用牲畜驮运,这些杂役皆是满脸汗水,神色疲惫。
&esp;&esp;“时辰到!停止行进, 分发干粮, 原地休息两刻钟!”前后传来嘹亮的号角声,命令传达, 队伍渐渐停了下来。
&esp;&esp;敛雨客见状易容换面, 悄无声息地混入这群杂役之中,听身边的人低声交谈。过了一会儿,他身边忽然有个人问:“这位后生,你咋不吃饭?领头的没给你发?”
&esp;&esp;所有杂役都拿着干粮饼吃得正香, 敛雨客不进食就显得格格不入。
&esp;&esp;“我吃得快,你没看到罢了。”敛雨客道,“老人家不是翟国人吧?不知家在何处?”
&esp;&esp;老头答:“我是郚城县人士,你恐怕没听过, 这是个小地方。两个月前那儿发了洪水,房子和农田都被冲垮了, 便携着一帮乡亲北上寻找生路,兜兜转转来了翟国。后生又是哪里人?”
&esp;&esp;“家住西北。”敛雨客没有多说。
&esp;&esp;那老头“呀”的一声,宽慰地道:“好歹来到这儿,翟王仁厚,总有活路的。”
&esp;&esp;令流入翟国的灾民去修桥梁水坝、开垦荒山、采挖石矿,用劳动换取食物,亲手造房修路。这叫以工代赈,是翟国实施的救灾方略。
&esp;&esp;敛雨客略作思索,轻声问:“老人家认为,能让百姓活下去的便是仁厚之君?”
&esp;&esp;老头一愣,“这不仁厚,什么叫仁厚,后生是读过书吗?说话怎么文绉绉的……话说这两日我怎么没见过你,你瞅着脸生啊。”
&esp;&esp;“我原本走在前头,体力不支落到后面来了。”敛雨客面色不变,做了解释后也没指望他相信,又问,“在老人家心中,一个好的君主该是什么样的?”
&esp;&esp;老头被唬了一跳,压低声音几乎是惶恐地说:“我等平民怎可评论君主,后生不要再说了,否则你我性命不保!”
&esp;&esp;敛雨客看着他瞪大的双眼,慢慢点了下头:“那我不说了。”
&esp;&esp;藏在他袖中的陶俑小人有了异动,这几日商悯偶尔灵识枯竭会解除这具化身,让敛雨客带着小人继续赶路。没了商悯,他独身一人甚至能走得更快些。
&esp;&esp;敛雨客趁旁人移开视线之际起身,像来时一样身影如烟云般隐入密林,了无踪迹。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武国与鬼方正式开战了。
&esp;&esp;商悯从随身携带的两面金蟾中取出密信后细细阅读,虽然有了心理准备,可还是不免揪心。待看到武国欲备派出使团与各国商议结盟事宜时,她眉头一松,感觉此事的确大有可为。
&esp;&esp;派谁去商溯也已有决断。
&esp;&esp;使节名商珩,今年三十余岁,论辈分商悯得叫他爷爷。他身份不高,手中无实权,但也不算低,
耽美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