尾就好。
收尾最好还能升华主题。
比如宋之问、沈佺期被上官婉儿评出高下那一回,宋之问之所以胜出就是因为他收尾那句“不愁明月尽,自有夜珠来”收得余韵无穷,被称为是“佳句中的佳句”。
与之相反的是沈佺期收尾那句“微臣雕朽质,羞睹豫章材”,最终获得的评价是“累句中的累句”。
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啊!
可见这种命题作文自古以来就是有模子可以参照的,只看有没有人去总结归纳罢了。
三娘脑海里倒还没形成非要按着模子写的思维,她艰难地把最想送走的东西挑拣出来,诚心诚意地开始写诗祈祷起来。
首先当然是告诉老天这里是何时何地,免得老天不晓得该上哪儿帮忙赶走坏东西。接着就开始用自己这几个月来的练习成果把坏东西一一列出来,细数自己的一长串晦日心愿。
这时候就体现出学会用典故的好处了,一件很复杂的事可以浓缩成一个词。
像宋之问那句“自有夜珠来”,说的就是汉武帝曾经救过一条大鱼,大鱼为了报答汉武帝给他送来一双夜明珠。
只要善用典故,一句诗里可以塞进非常丰满的内容!
三娘既然想好了要写什么,下笔便十分流畅了。她每日都有勤勉练字,一手字写得不能说有多好,但对她这个年纪的小孩来说绝对已经可以夸一声“不错”。
钟绍京见她思索过后提笔就写,颇好奇她会写出什么诗来。不过想到三娘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写诗,他也就难得地当了回体贴人,不曾凑过去直接看她写。
场中不少目光都落在三娘身上,倘若他当真凑过去看,说不准会有人疑心诗是他在代作的。这种风言风语他压根不会在意,可谁知道这小孩儿会不会哭鼻子?
唉,他对这小友可真不错,泉下那些老友们知道了指不定会从棺材里跳出来骂他。
钟绍京把自己想乐了,又仰头灌下了满杯的酒。
宫宴就是这一点不好,酒杯太小了,喝不尽兴!
钟绍京难得地耐着性子等到三娘把诗写完,才挑着眉对她说道:“拿给我看看。”
即使是想满足自己好奇心,钟绍京瞧着依然是那副“看你是我小友的份上我勉为其难给你把把关”的态度。
三娘与钟绍京早就熟得不能再熟了,一点都不在意他那态度,见墨迹差不多都干了便捧过去给钟绍京看。她也是第一次写出这么完整的一首诗,心里也挺没底的,想听听钟绍京看法如何。
旁边也在等着孙女把诗写完的郭家祖父:“……”
瞧你刚才一副只顾着喝酒的态度,结果开口开得比谁都快是怎么回事?
钟可大啊钟可大,你怎么说都是个儿孙满堂的人,怎地还来抢别人家孙女!
三娘不知道她祖父心里头那浓浓的危机感,一心等着听钟绍京的点评。
钟绍京把诗稿拿过去看了眼,又看了眼,再看了眼,接着便朗笑着招呼贺知章:“老贺,你教出来的小娃娃,你来秤量几句。”
钟绍京说话没避着旁人,引来不少人注目。
贺知章本来还担心三娘会不会因为紧张发挥不好,瞧见钟绍京这态度便明白了,看来三娘的诗写得不错。
他也笑着接过诗稿读了起来,越读眼睛便越亮,只觉这诗全无应制诗的空洞,句句都清隽自然。
不仅那希望天下无饥寒、无战事的期盼叫人由衷赞同,那“天公如果还有空我希望可以让夏日蚊虫也统统消失”的稚气结尾读来更是分外可爱。
真就是把晦日当成许愿日来过了。
这诗当真是越读越妙,越读越是心情大好,宛如酷暑天里来一碗冰镇梅子汤,从头到脚无一处不舒坦、无一处不清爽。
三娘为了听点评,已经屁颠屁颠跑到贺知章跟前,眼巴巴地等着听他怎么说。
贺知章本就是个爱诗文的,瞧见三娘星眸烁烁地等着他开口,只觉很想把这小孩带回自己家养去。
半年前他给郭家祖父赠字帖的时候,怎么都没想到当真能碰上个与诗书方面都颇有天分的小娃娃。
写诗这种事,技巧可以学,典故可以攒,可具体学成什么样还是得看各自的天赋。
贺知章笑着夸赞道:“你这诗写得极好。”
没等三娘积极追问“好在哪里”以及“哪里可以更好”,旁边就有人讨要她的诗稿过去看,其中以离得比较近的李林甫最先开口。
贺知章便把诗稿传了过去。
郭家祖父只能眼睁睁看着孙女的诗稿离自己越来越远。
李隆基正欣赏着群臣或冥思苦想或挥毫疾书的模样,瞧见贺知章这边的异动后饶有兴致地遣高力士过来看看是怎么回事。
高力士姿仪一如既往地随了李隆基的喜好,长得算是宦官中的翘楚。
当然,他也不仅是长相合李隆基的心意。
当年高力士在韦后之乱时便立下过不小的功劳,从此
耽美小说